4月26-30日,“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系列讲座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此次活动是由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betway唯一官网中欧人文研究与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由betway唯一官网中欧人文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特聘博导教授黄保罗为此次讲座的主讲人。
本次系列讲座,共分五天十场,每天下午2点举行2场,每场45分钟,10分钟讨论。因疫情原因,实地参加人数有限,故同时开设网上直播环节,邀请有兴趣的学术研究者参加或旁听。五天讲座共4636人次参与。
关于此次系列讲座旨在探索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之间的关系。主办方介绍说,首先,路德不仅是宗教改革家,而且是哲学理论、思想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改革家;但汉语学界特别是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中,对路德严重忽略,以至于对西学引介和理解上都存在着明显误区。其次,“第三次 启蒙”是主讲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意指在1919年开启的五四新文化第一次启蒙运动和1978年改革开放继续的第二次启蒙运动之后,汉语学界现在需要进行第三次启蒙。黄教授所倡导的第三次启蒙,旨在以处理“全球化预警”中的“现代性”、“西方性”和“中国特色性”为核心,探讨国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与世界如何面对未来挑战而思索。而马丁·路德所代表的的思想传统在第三次启蒙中将扮演的角色则至关重要。
十场讲座主题分别为《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马丁·路德与灵魂关怀》、《马丁·路德与理性》、《马丁·路德与悖论》、《马丁·路德与自由主义》、《马丁·路德与保守主义》、《马丁·路德与天(/神)人合一》、《马丁·路德与法律》、《马丁·路德与哲学》和《马丁·路德与人文主义》。
《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
黄教授在讲座开始简要说明了对马丁路德的研究与第三次启蒙的重要关系。在当今西方神学中国化的诉求愈发强烈的处境之下,路德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就至关重要。路德往往只是以宗教改革闻名于教材之上,但是他不光是宗教改革家,还是社会、思想、哲学、文化多方面的改革家。所以路德不仅仅属于教会,而是属于全世界。所以我们要在全新的语境下来理解路德。而不得不说当今中国大陆的哲学研究对于路德的关注是极其稀少的。
黄教授从这些问题中引入了路德对于第三次启蒙的意义。在当今汉语学界中,往往需要反思自身启蒙的缺失。其往往难以避免在各样的后现代、前现代和极权等立场之间摇摆不定。而从路德自身出发,则是在强调启蒙本身的“太初有道”。即启蒙的工具和方式唯有道、真理之光的照亮,才是启蒙的真正方向。
本次讲座除了重在介绍路德对于第三次启蒙的重要意义之外,更是介绍路德在整个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哲学的不同流派中,均可以看到其核心创新与洞见在路德的体系中的发端。故而路德研究的意义不仅限于当下第三次启蒙和中西对话,对于西方哲学的现代性发展来说,路德研究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马丁·路德与灵魂关怀》
在讲座的开始,黄教授带领大家了梳理了马丁路德的人类学。在路德对创世纪的解经中,分别从肉身、魂身、灵身三元维度来界定了人本身。进而再从希腊语的sarkinois、psychikos、pneumatokos sooma的三元维度来明确人类学的三元论。
在讲座其后,黄教授为大家讲解了路德自己的终身使命:灵魂关怀(de cura animarum)。对于灵魂的关怀,就不单单仅仅是关注自己的得救、自己的私欲,而是要进而去帮助更多被“被上帝所拣选的人(Theodidakti)”。进而黄教授为大家讲述了路德为真理不以个人需要为妥协的见证,即路德和天主教的冲突、与少数站在自己这边的好友伊斯拉莫的冲突、与自己的保护者萨克森选帝侯的冲突、与号称路德跟随者的慈运理的冲突。这些都充分地展现了路德自身对真理的追求和执着,不以任何私人感情妥协真理。
黄教授详细讲述了路德的自由观。人之不同于动物,就是并非被动地遵循自然律,而是有意愿有能力地去选择自己的价值。但是在上帝面前,这些价值都是趋向罪恶的。所以只有在救恩里才能看到和解释这个意愿和权力绝对性以及能力的有限性。进而在路德的自由观中可以看到路德的自由不是建立在任何属世界的权威之中,而是建立在上帝的绝对主权之下。最后,黄教授介绍了路德以“饶恕”而非“仇恨”来解决众人的灵魂之苦的进路。
《马丁·路德与理性》
在讲座伊始,黄教授首先明确了理性的定义和内涵,并为听众们梳理了自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对理性的认识和评价。在西方近代哲学传统中,洛克,休谟,康德分别通过伦理,公理,和目的的层面论对理性的特点和局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与一般哲学研究不同的是,黄教授从西方思想史范畴入手,他以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以及精准的概念分析,让大家意识到对于理性认识的传统研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黄教授指出,虽然康德已经认识到了理性对于探讨物自体的有限性,但是他并未对背后的成因和理性的应有定位提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相比之下,马丁.路德虽然是康德之前的思想人物,却对该问题已然提出过有关论述和观点。为此,黄教授特意提出,作为近代宗教改革的领袖,他对于理性局限性,及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相关论述,是相关思想史探究绕不过去的议题。他主张,在过往研究中,马丁.路德思想的重要性被远远忽略了。事实上,马丁.路德对于理性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可以丰富当前对于理性的讨论维度和内涵。
在讲座末了,黄教授阐述了马丁.路德的理性论述对于当代中国第三次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理性主义及其变体甚嚣尘上。相较而言,中国用以对抗理性主义的思想工具又缺乏。为此,黄教授着力为中国学界引进马丁.路德的著作。他认为,马丁.路德对于理性作用和定位的有关学说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思考理性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价值和能够发挥地应有作用。
《马丁·路德与悖论》
延续对理性主义的警惕,黄教授在这个专题的阐述中着重强调了马丁.路德对于悖论的重视。从本质上,马丁.路德所反对的就是天主教十二世纪以来的真理认识路径,即以亚里士多德代表的三段论理性路径。在马丁.路德看来,悖论,隐藏在现象之中,才是认识绝对真理的可能路径。
黄教授特别指出,马丁.路德关于悖论的说明非常深刻的影响了黑格尔对于绝对精神的学说,甚至很大程度上为马克思自然辩证法的提出做出了重大的理论铺垫。
在讲座做中,黄教授给出了马丁.路德关于悖论的十个论述。以这十个悖论为基础,黄教授阐述了悖论与诡辩,相对主义的差异。黄教授认为,马丁.路德主张的悖论,一方面是对经院哲学传统的颠覆,另一方面也是对绝对者进行认识的有效路径。相比之下,由于诡辩与相对主义不存在认识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故而与马丁.路德所强调的悖论功能存在着不同指向和意义。
当前,中国处在第三次思想启蒙的浪潮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加剧了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泛滥。从马丁.路德的思想中汲取必要的思想养分对于当前给与理性正确的功能定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对于警惕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副作用也必将发挥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马丁·路德与自由主义》、《马丁·路德与保守主义》
在讲座中,黄教授重点回顾了这两种主义的起源,并探究了它们与马丁路德思想的渊源。黄教授从英文词意分析出发,结合历史进程,辨析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概念,并追溯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西方历史上和启蒙运动的具体关系。黄教授详细讲解了各领域各类大思想家的具体主张,通过概念、类型和构成元素的对比,揭示了西方各大国现当代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想是怎样继承或背离马丁路德关于人之自由的思想。最后,黄教授认为路德是开启现代性的启蒙思想家,并结合国情展望了路德思想对我们第三次启蒙中选择发展道路的现实借鉴意义。
讲座结束后,黄保罗教授走入听讲席与听众亲切交谈,还结合德国和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分享了自己思想史研究“理论-运动-变革”的方法论。听众反馈本次思想史讲座事关现代性和中国化,注重实质性和根源性,选题重大而且精准,可谓经世致用。听众表示感谢黄教授倾囊相授,他充分发挥了外籍华人学者的独特优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治学严谨,深入浅出,以身边大量的鲜活案例将枯燥的哲学概念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解明白,兼顾了专业性和大众化,还结合国情和大数据及全球化的语境,把思想史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阐明,让听众直接感受到芬兰学者世界公民的情怀和风采,感受到真理的持久力量和终极关怀。临别前黄教授还与部分听众合影留念,鼓励大家在西方思想史的学习中关注“失踪的路德”,在思辨中再接再厉。
《马丁·路德与天(/神)人合一》、《马丁·路德与法律》
在讲座中,黄教授对比了希腊罗马、希伯来和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前提假设,根据天人合一的关键元素,重点分析了“加法”、“减法”和马丁·路德的“联合法”三种成圣路径,主张在人类进入“成神”阶段要特别警惕过分高估人在理性和道德上的能力。黄教授也介绍了广义上的律法主义和反律法主义,将西方的法制和中国社会传统的法制以及马丁·路德所继承能和发扬的希伯来法制思想从历史演进和主客体构成的维度做了对比,认为马丁·路德的法律思想在人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上更加整全,因为它包括了自然律、道德律和灵性律三个层面,这有助于我国社会在第三次启蒙中更全面地看待法制乃至整个理性主义。
通过本次讲座,黄保罗教授示范了自己领先的研究方法,分享了多年沉淀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一位更立体鲜活的西方思想家路德,强调了真理论、人论和知识论等根本问题的重要性,改变了听众对一些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刻板印象。黄教授的讲座不仅让听众受益匪浅,同时也增强了中欧人文学术观点的影响力。相信本次课程为相关专业的高校老师和研究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对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也有一定启发,对全社会认识如何站在制高点上看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马丁·路德与人文主义》
讲座开始详细讲解了路德时期一些人文主义的脉络。路德通过伊拉斯谟翻译的希腊语圣经来了解天主教解经的错误。以及相应的德国人文主义者罗伊希林,其精通希伯来犹太文化,在当时的宗教高压下支持留下犹太文化的文献而不是直接烧掉。以上两人后来和路德的关系分裂走向天主教。而路德的接班人则有莫兰顿,其21岁就当上了希腊语教授。不过后来很多人则攻击莫兰顿是人文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又分为了真路德派,莫兰顿派等脉络。
在讲座其后黄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的人文主义脉络。从商朝甲骨文“帝”的多种可能内涵开始(太阳花花蕊、女性生殖器、献祭祭坛),详细介绍了其时这些文字里所蕴含的对上天的多种解释:高高在上的帝、空中风雷闪电、地上山土木火水、祖先神(普通人不能祭祀上天,只能祭祀祖先)。在那之后天逐渐演变进人对地上行为的阐释体系。继而从孔子、老子之后有了天道、道统。在秦始皇、汉儒的脉络里,道统统一于王统。
在讲座最后,黄教授深入了人文主义所带来的的“拜人教”以及“把有限相对的事实当做无限和绝对真理”的拜偶像问题。进而引出了路德对于人文主义批判的重要意义,即人文主义中绝对真理、前现代的君主专制-民本、人为万物的尺度、后现代的多元、虚无主义等问题。
《马丁·路德与哲学》
在讲座开始黄老师介绍了经院哲学里旧学(via antiqua)和新学(via moderna)的发展。进而引出了路德在当时所受到的唯名论、奥古斯丁修院、神秘主义-敬虔主义、经院哲学论辩方法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路德对于经院新学里罪人被救赎、人类理性中心、佩拉纠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批判,进而其后经院新学也彻底反对路德。路德彻底跟传统形而上里充足理由律和本体论证明的合一以及蒂里希等自由主义神学划清了界限。
黄教授进而详细介绍了路德对于不同哲学家的影响。对于康德来说,其成长于路德宗内部对主流教会反对从而提出重回路德的虔诚派背景。对于理性的界限与路德一致,但是在恩典等神学问题上,将宗教限制在实践理性层面,与路德背道而驰。进而黄教授介绍了路德早于且比康德更彻底底对理性有三大批判:一批思辨理性认识上帝的可能性,与康德类似,与后代科学主义迥异。二批实践理性在道德上达到德福相配的可能性,与人文主义迥异。三批经院主义以理性诠释启示的路径,主张以启示对立面或背后隐秘处被困来诠释启示,与后世自由主义神学迥异。此对理性的三大批判,深刻、全面且有独创性,早于康德等人,对后世哲学影响极大。
路德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亦有重大影响。黑格尔通过基督徒的自由概念在他人之中发现自我,暗含了路德将上帝从一个外在的审判者改变为愿意饶恕而慈爱的和解者和救赎主的进路。黑格尔还借用了路德关于与他者和解就需要放弃自我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在爱超越律法、善和自由选择等问题上都与路德密切相关。关于路德马克思更是直接说道:“新教即使没有正确解决问题,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
在讲座最后,黄教授梳理了路德对于一系列哲学概念的影响:主体性、现代性、自由、理性的黑暗与真理之光、悖论、信与爱、谦卑与“什么都不是”、发展观。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路德对于现代性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更是看到了路德对于西方哲学史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且意义重大的一环。
黄保罗,betway唯一官网中欧人文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和特聘博导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东亚学和西方思想史双博士,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博士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国学与西学国际)和Brill Yearbook of Chinese Theology 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国学、汉语学术神 学、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学与西学对话、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 马丁.路德著作翻译。
黄保罗博士对汉语学术神学深有研究,著有大量著作,其中包括《与儒家对基督教救赎教义的理解相遇——儒基对话基本问题的系统神学分析》(英文,2006芬兰)、《汉语学术神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基督教研究》(汉语,2008北京)、《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处境神学的中国-北欧会议论文集》(汉语,2004)、《教义问答》、2009年在北京出版《儒家、基督宗教与救赎——附十八篇汉语神学述评与对话》(宗教文化出版社)等。(供稿:黄保罗)